• ag真人登录
  • 经管邮箱
  • 用户登录
  • EN

品读——《素书》

2019-04-23
阅读:

201904素书2.jpg

张良是西汉名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功绩卓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诸葛亮叹曰:“仰其像不威,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帝王之师。”据《走近周恩来》一书,周总理曾对其下属说:关公是英雄,张良也是英雄。张良其实比关公贡献大。项羽打了一百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优势变劣势,只好求和。

据史料记载,张良素来病弱,无威仪,无武功;他能够成为帝王的老师,与一部古籍有关。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官宦之后,其祖父连任韩国三朝宰相,其父又继任两任。韩国为秦国所灭后,满怀国破家亡之恨,张良一心诛杀秦王;虽然谋刺不成,却使其名闻遐迩。

当时,有位才学深湛的年老隐士有意帮助他;在考验张良多次后,以自己写的定国安邦的著作相赠。老者未留姓名,只告诉张良“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据此,张良日后果然在该处找到了一块黄石,后人遂称老者为“黄石公”;这本著作就是《素书》。

《素书》类似语录体,“素”意为“朴素、简单”,就是说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难在实践中须依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全文共1360字,分6章。

第一章原始章,论述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认为,道、德、仁、义、礼是立身成名的根本,并予以深入阐释。强调具备这五种品格,一旦抓住机遇,便能施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章正道章,论述成就事业的正道。认为德、才、学兼备的君子,若有鸿鹄之志,还需具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和眼光手段,才能踏上事业的坦途。

第三章求人之志章,论述要实现人生的志向,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能力等方面的修养。

第四章本德宗道章,阐述人生的根本在道德,以及如何趋福避祸,逢凶化吉。

第五章遵义章,列举了46种招致灾祸的行为。

第六章安礼章,总结全书,明确指出“礼”是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

《素书》辞短意深,于今仍不乏启迪作用。

作者以“潜居抱道,以待其时”为处世哲学,提出了“博学切问”、“恭俭谦约”、“亲仁友直”、“绝嗜禁欲”、“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兼具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精髓。

关于用人之道,他将人才分为俊、豪、杰三类,认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等,这些都是领导者应该掌握的。

关于治国安邦,作者提出“短莫短于苟得”、“足寒伤心,人怨伤国”、“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

关于为人处世,他认为“慢其所敬者凶”、“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等,言辞恳切,见解切实。

《素书》对张良实现其抱负有很大帮助。

据史料记载,张良出生于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18年,张良32岁时,他倾尽家财,尽心竭力地谋划刺杀秦始皇,弟弟死了也顾不上安葬。他做了一个60公斤的大锤,找到一位大力士,打探秦始皇东巡的行踪。按当时的规定,大臣乘坐四匹马拉的车,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所以,张良刺杀的目标是六驾马车里的乘者。当秦始皇东巡的车队经过时,张良埋伏在其必经之路,发现36辆马车全部是四驾;他难以判断秦始皇在哪辆马车内,只好令大力士锤击最中间、最豪华的那辆,然而,被击毙的乘者并非秦始皇。原来,在屡遭刺杀后,秦始皇采取了预防措施。

此后不久,黄石公便将《素书》赠与张良。公元前209年,张良与刘邦相遇,到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登上帝位,在这7年间,张良贡献的计策,思虑明显更为成熟。史书中详细记载了他的十个非常成功的计谋:计收宛城、占领峣关、约法三章、智斗鸿门、明烧栈道、下邑奇谋、阻止分封、兵临垓下、请封雍齿、请都关中。有些计谋与行军布阵无关,比如约法三章、智斗鸿门与请封雍齿等,从中可以看出张良如何运用《素书》中的理论,敦诱刘邦洞明世事,趋利避害,从一国之君的角度明智地处理人和事。

2015年8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了一个新版本,很适合对这本古籍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首先,本书的注解和点评较为权威。最早对《素书》原文进行注解者,是宋代宰相张商英 (1043~1121),他的注释精当,为后人推崇。清代王氏对《素书》进行点评。本书保留了张商英的注释和王氏的点评,又增添了其他学者的释评,还增加了历史掌故为例证,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其次,本书经过认真修订。由于《素书》原文面世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历代相传,版本很多;讹误也多。本书参考了明代和清代的4个刻本,原文、注释和点评都较为完整和准确。

附:《素书》原文

原始章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正道章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

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求人之志章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本德宗道章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遵义章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恶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天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安礼章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上;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辱;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人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往,慎将来;恶其迹者,预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重可使守固,不可使临阵。贪可使攻取,不可使分阵。廉可使守主,不可使应机。五者各随其材而用之。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详体而行,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徐璐撰稿

《素书》上海三联书店 2015年8月第1版

本书目录

素书原序

素书今译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素书白文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黄石公传

素书原评

素书考

四库全书素书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