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Akerlof),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著
中信出版社
由于笔者自身才疏学浅,所以对于高深的经济学类书籍在推荐阅读中一直敬而远之。虽然也学习过一些经济学的课程,但是对于经济学的兴趣却总是不高,原因之一就是在经济学中“人”都过于简单和统一了,所以未免有些乏味。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等所组成的各种组织要灿烂的多,也活泼的多,因此也是那么充满生机,虽然有时候也有阴暗的,甚至凶残的一面,但毕竟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虽然社会科学讲究剥去现象看本质,但是对人的本质,以及你我的本质都归结到一点上,总是叫人觉得有些缥缈,套用目前在中国流行的词就是“忽悠”。这次所以斗胆向读者们推荐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的著作《动物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1,作者们很牛,尤其是乔治·阿克洛夫曾经是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2,没有任何的复杂公式和模型,只要有小学的算术知识就可以了。我的观点是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时候很复杂,但是用语言描写要胜过用数学公式的生硬表达。3,作者们意识到了人的动机的多样性,而且这些“人”和我们活生生的“人”多少有些近似了,而且紧扣目前如何认识以及克服这次世界性的难题——金融危机。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动物精神总论,论述了动物精神中的五个方面。第二部分为八大问题及其解答,论述了上述动物精神的五个方面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的作用。
作者在绪论中指出动物精神的五个方面:信心、公平、腐败和反社会行为、货币幻觉、故事。对于动物精神在经济运行中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提出了下面的五种观点:
1,“我们的理论基石是信心,以及信心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反馈机制,正是这种机制放大了各种扰动”。
2,“工资和价格的决定大体上取决于对公平问题的关注”。
3,“我们承认腐败和反社会行为的倾向,以及它们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4,“货币幻觉是我们的第二大理论基石。公众搞不清楚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更不明白它们的影响”。
5,“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自身行为的看法,是同我们自身的生活故事和他人的生活故事交织在一起的,这些故事汇集成国家和世界的故事,并在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在本书正文中分别解释了以下这些问题: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此消彼长?为什么为将来储蓄如此随意?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为什么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裔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作者断言,如果运用动物精神理论,就容易回答这些问题。相应的,如果我们认为人们只是理性地遵从经济动机,那么,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找不到答案。下面,笔者将把作者们在各章中的一些独特思想带给大家共同分享。
第一章 信心及其乘数
在本章中作者对于经济学家们对人们的理性假设提出了置疑,对于信心的含义“经济学家们以双重均衡或乐观预测和悲观预测为基础的观点,似乎漏掉了一些东西,经济学家只是抓住了信任或相信的部分含义。他们的观点表明,信心是理性的,人们利用手头信息做出理性决策…,但是信任的真正含义是,我们要超越理性,真正值得信任的人经常抛弃或者忽视某些信息…。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是那些他确信为正确的东西”。作者也讨论了凯恩斯理论中的乘数效应,指出“信心的存在会对乘数产生更深层的影响,其他乘数也高度依赖于信心水平”。作者还建议“在解决当前的危机时,政府要设定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共同起作用,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二个目标是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信贷流量锁定在充分就业时的水平之上”。
第二章 公平
公平与正义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许多组织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笔者的课堂中经常要提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能创造价值吗?这个价值容易量化吗?”之后就是假设两个极端的组织文化,一个就是理想的,例如和谐、公平、领导的公正,另外一方就是紧张、内斗、领导的自私,然后请大家给出在这两种环境中相同岗位所希望的薪酬。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可是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价格竟然和组织文化环境是毫不相关的,这早遭到大家的置疑。正是因为如此,作者认为要引入社会学中的交换理论,来扩大经济学交换理论的内涵。作者认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被称为公平理论,但是和经济学交换理论不同。经济学家所认为的任何交易一方投入的价值,仅指他们投入的货币价值,它十分不同于社会学家所认为的投入和产出的价值。社会学家所说的投入包括主观评价,例如交易一方的社会地位高低”。作者进一步指出“还有一个更宽泛更一般的公平理论,它就是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描述的是人们如何看待自身和他人应该或不应该行事”,作者建议“因此,公平会将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应该或不应该行事的这些概念引入经济学”。在许许多多的经济决策中,对公平的考虑是一个主要动机,它同我们对信心的感觉有关,同我们有效地开展协作的能力有关。
第三章 腐败和欺诈
经济运行还有它的阴暗面,包括腐败、欺诈等反社会行为。作者对最近美国历史上的三次衰退进行研究发现,每次衰退都有腐败和欺诈的影子。
第四章 货币幻觉
作者先对货币幻觉的思想史进行了回顾,指出长期以来经济学家相信经济中充满着货币幻觉,然后,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逆转了这种观点。作者认为“在将名义美元转换成实际美元的过程中,会有所损失。这样的损失就是货币幻觉的结果。作者还考察了工资合同和货币幻觉、债务合同和货币幻觉、会计核算和货币幻觉等三种现象,最终在小结中总结到“现代宏观经济学最主要的假设之一,是人们能够揭掉通货膨胀的面纱。这似乎是一个极端的假设。鉴于工资合同、价格决定、债券合同以及会计核算的性质,这个假设似乎是完全不合情理的”。
第五章 故事
人类行为的很多动机来自我们生活中的故事。这些故事是我们讲给自己听的,它们进而又产生了人类的动机结构。对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或一个机构的信心也是如此。伟大的领导人总是首要的故事创造者。作者对故事的结构以及过去发生的一些政治经济故事以及和整体经济相关的故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并指出故事的流行对信心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第二篇的内容,作者开始对八个经济问题进行解答。
第六章 为什么经济会陷入萧条
作者对美国历史上的两次大萧条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在于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追求利润的意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向了有害于社会;人们的货币幻觉以及人们的经济公平感发生了变化。大萧条和这些难以量化的变量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还指出在情绪高涨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忽略那些一目了然的经济事实。最后作者警告到“过去发生的很多事情都根源于人类的本性,而这些本性历来都有强大的力量。人们还是那么在意公平,还是抵制不住腐败的诱惑,当别人的恶行被揭发出来之后还是会感到憎恨,对通货膨胀也还是感到困惑,他们的思想还是受空洞的故事而非经济理性所支配。萧条仍有可能重演”。
第七章 为什么中央银行家们迄今为止有控制经济的权力
作者再次强调引起经济紧缩的人性弱点,这些弱点包括脆弱的信心、货币刚性、对不公平以及腐败的憎恨。但是我们总是倾向于依赖美联储的力量把事情搞定。然而,作为中央银行的美联储似乎并不总能控制宏观经济这样的大问题。作者对中央银行的运作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美联储从成立之初就被视为能够在信心崩溃时采取决定性行动的机构,而且将来仍将是这样的结构。在本章的附录中,作者还指出了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如何应对这次危机。“本轮衰退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因为需求不足,也不是因为能源价格过高…对当前经济的最大威胁是信贷危机”,“对动物精神的研究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需要两个目标(总需求目标和信贷目标)。这两个目标及其背后的因果逻辑,不仅可以给政策制定者提供信心,还能为他们实施如此大胆的计划提供合理性”。
第八章 为什么有人找不到工作
作者对经济学中各种工资理论都进行了分析,并转而面对现实“综合社会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工人都表示他们对组织是忠诚的,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对能在那儿工作感到自豪…工资不仅仅是一种激励,它还是雇主和雇员之间进行交换的一个标志…过低的工资,或者论资排辈式的工资,都会降低雇员把企业目标视为其个人责任的意愿”。作者认为“与传统经济学论点相比,以上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观点既简单又复杂。说它复杂,是因为雇员的动机比那些严格的经济模型更符合现实。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认为工资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工人的公平感,而且公平工资总是超过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而市场出清的工资水平变化很少”。
第九章 为什么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此消彼长
作者在本章中指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的错误,因为它有一个关键的假设,即人们没有货币幻觉;并以加拿大政府为例,指出了为了确保低通涨而带来的高失业率;且在最后指出“美国实行了灵活的货币政策,它在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两个目标间小心翼翼地进行平衡。不过,我们非常担心,将来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理论家们会把自然失业率理论当作信条,认为价格稳定就是零通涨,却看不到实现零通涨目标的巨大成本”。
第十章 为什么为将来储蓄如此随意
作者分析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储蓄的偶然决定性、不储蓄、储蓄对情景的敏感性,而这些都明显不符合经济学家所说的储蓄决策。作者还拿中国举例说明,国家宣传和文化习惯对储蓄决定的作用。因此理解动物精神对于设计一个国家的储蓄政策非常重要。
第十一章 为什么金融价格和公司投资如此易变
作者分析了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和人们信心之间的关系,也举例分析了勇气和信心在投资决策中重要作用(丰田汽车的成功),并引用杰克·韦尔奇的话,重申“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是直觉而非分析。直觉是一种符合心理规律尤其是社会心理规律的社会过程,因为群体的决策是依据社会心理做出的”。
第十二章 为什么房地产市场具有周期
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一样其价格存在巨大波动。作者首先指明人们相信的地产价格只涨不跌的信条是不存在的,同时各种房地产繁荣期的各种传奇故事在忽悠人们,把房产当作投资来抵消通货膨胀也是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在现实中影响着人们的决策。造成房价上涨传染病的反馈过程和制度、文化、心理因素相关。
第十三章 为什么少数族裔存在特殊的贫困
作者利用心理学家关于“我者”,“他者”的实验结果说明,少数族裔贫困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缺少资金和技能。“在认识到历史、公平、故事等的作用后,我们就能发现美国黑人和原住民的贫困从根本上说不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他们落入陷阱不能自拔,不仅因为缺少资源,还因为与其它群体相比,他们还要面对“他者”和“我者”的隔离。黑人和原住民都有一个特殊问题,那就是他们生活在一个遭受剥削的独特故事中。因此,白人和黑人都认为存在两类人;“我者”和“他者”,这种观念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就如同金融资产少和低技能一样,也要对美国黑人的持续贫困负一定责任 ”。
第十四章 总结
作者在这里指出“在宏观经济学中加入动物精神,对于更好地理解经济到底如何真实运行非常必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集中在假设人们只有经济动机而且完全理性时的经济运行。如果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再把它分成四格,两列分别表示经济和非经济动机,两行分别表示理性和非理性反应,那么现有模型只填充了一块,即如果人们只有经济动机和理性反应的话,经济会如何运行…,但是它立刻引出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另外三个空格:如果人们有非经济动机和理性反应,经济如何运作?如果人们有经济动机和非理性反应,经济如何运作?如果人们有非经济动机和非理性反应经济又会怎样运行?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解释后面的三个空格。
本书非常通俗易懂,贴近现实生活,生动地解释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经济生活背后的原因;它也再次证明了信心是多么的重要,不论这种信心是建立在理性或非理性基础上的,它都会左右我们的行为。当然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或者说我们的行为动机和动力还有许多,例如梦想与期望、身份认同等等情绪化的态度或信仰等影响人们决策和行为的东西。
图书情报中心 张力军执笔